商業(yè)地產“邊際效應”應驗是終點也是起點
作者:未知 來源:華西都市報 更新時間:2012年05月08日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
當龍年樓市的履歷剛剛開始書寫,人們的視野就從來沒有離開過樓市宏觀面的大勢所趨。這一階段的最大收獲是,以“剛需”為主力的住宅市場交易量回暖。然而,當剛需以滑翔的姿態(tài)飛抵一直被視為市場風向標的春交會時,其結果并未呈現(xiàn)出慣性的樂觀。相反,春交會一落幕,業(yè)界紛紛以“慘淡”作為本屆春交會使用頻率最高的定語。
還有比它更慘淡的嗎?當然有。相較于2011年同期,彼時甚囂塵上的商業(yè)地產,今時今日卻落得個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和市場人氣的遠離。兩相對比,相映成趣。
截至目前,成都商業(yè)地產的存量與月成交量相除,得到的去化周期,維持在25個月左右的水平,在技術層面上被定義成危險級。這遠遠高于住宅地產目前10個月去化周期的改善水平。也就是說,僅僅從宏觀面的供求關系而言,商業(yè)地產的慘淡境遇,并非危言聳聽。
事實上,“階段性過剩”還是“結構性過剩”的爭論到現(xiàn)在仍未停歇,前者的擁躉會用城市化進程、消費水平遞增、人口紅利翻新等理由佐證,而后者的擁躉只看重絕對且已顯現(xiàn)的供求關系。
具體而言,還是老生常談。就發(fā)展商而言,不能只管賣鋪賺錢,把投資者3到5年內的投資收益在銷售定價時一并攫取,而不為投資者和經營者留下充分的利潤空間,“涸澤而漁、焚林而獵”的做法不可持續(xù),自釀苦果是其最終宿命。
就投資者而言,他們的投資理念是,只要處在價格走勢上行的通道中,物業(yè)溢價就是投資回報的王道,租金水平不足掛齒。實際上,這種論調是極其錯誤的,無論是住宅還是商業(yè),一門心思把寶押在物業(yè)溢價而非其真實價值所決定的租金水平,都是擊鼓傳花式的賭博行為,沒有人知道最后一個倒霉蛋是誰。所幸的是,作為買方的大多數商業(yè)地產投資者已經恍然覺察到這一點,這也是現(xiàn)階段商業(yè)地產滯銷的直接原因。
從住宅到商業(yè),幾番沉浮,有一種理性認知已無比清晰——我們對待商業(yè)地產的態(tài)度,應當汲取住宅市場無度縱欲的慘痛教訓。衡量商業(yè)地產是否物有所值的原則有且只有一條,那就是客觀可量化的租金水平,年投資回報率能否維持在5%左右的水平,是商業(yè)地產的價值底限。
不再具有爭議的是,自2011年起,商業(yè)地產作為成都樓市的一個重要分支,扮演過“超級替補”的角色,其供應量也被縱容其無限放大,難免領受“邊際效應”應驗的命運。然而,幸運的是,不到25個月后,市場的羅盤就會轉到商業(yè)地產真正意義上的理性繁榮期。